每日看点!娄江夜读|秋味双绝:芦穄和芋艿

来源:太仓发布 2022-11-19 19:45:59

文/杜曦主播/姚柔沁

生活在太仓,一到秋天,就会感受到幸福指数蹭蹭蹭地往上涨。高远爽朗的碧云天,金黄纯粹的银杏树,满城氤氲的桂花香,膏黄肥美的大闸蟹,都让我忍不住发出赞美的叹息。但在我的心中,最能代表太仓秋天的两种佳品:一是芦穄,二是芋艿。

谢海涛 摄


(资料图)

在我的家乡,是没有芦穄这种植物的。遥想多年前的一个秋天,我刚刚来到太仓,有点水土不服。某日身体不适,却必须要出外勤。那时太仓乡间的公路狭窄且颠簸,等到了鹿河乡下的目的地,我一下车,就蹲在田边吐得面无人色。一位阿婆笑吟吟地从田里跨过来,不知道从哪里拿出一把砍刀,对着我旁边状似高粱又似甘蔗的植物砍倒几根,又切出粗细长短适中的几段,在自己的围裙上擦擦,塞到我手里,说着我当时稍微能懂的太仓土话。她的意思我明白,就是叫我快吃。我撕开皮,咬下一口,一股清甜的汁水瞬间溢出,充盈在我的唇齿之间,比甘蔗细腻而清爽,对于晕车的我,真真正正是“旱逢甘霖”。我一边吃,一边仔细打量身旁的植物——一秆一叶都细细长长,秆子笔直地向上,叶儿柔媚地弯出弧度,有的青翠碧绿,也有的绿中泛黄,像甘蔗一样有节,但更像高粱。秋日艳阳透过叶片洒下来,滤过的光线似乎也染上了碧色。

我问:这是甘蔗吗?

阿婆说:妹妹,这是“路济”。

——太好吃了。阿婆,多少钱一斤,我买点。

——妹妹,这是“路济”呀,就是给过路的人吃的,我再给你砍几根,不要钱。

阿婆不由我推辞,给我砍了好几根,再切成一段段,让我带回家吃。

满怀对阿婆的感谢和对这种叫作“路济”植物的好奇,我跟太仓籍的同事打听了一路,他们也说不出这种植物的学名,只是跟阿婆的说法一致,就是种在路边田坎,供口渴的路人、休憩的种田人随意取用,还说在太仓乡下有遍植“路济”的习俗。

在太仓的时间长了,我慢慢了解到,这种植物的学名叫作“糖高粱”,也叫芦粟、芦穄、芦黍、雅津甜高粱、甜秫秸、甜秆、甜高粱和高粱甘蔗,为粒用高粱的一个变种。它同普通高粱一样,每亩地能结出150~500公斤的粮食,但它的精华主要在富含糖分的茎秆,汁液味道甘甜,而且质地松脆,吃起来也方便。甜芦粟富含丰富的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以及铁、钙、磷等多种营养成分,还有生津开胃、清热解毒的功效。

原来,那个鹿河阿婆口中的“路济”是“芦穄”这两个字,但我在心里一直固执地认为它就是道路的“路”、接济的“济”,因为这两个字更契合太仓农人种植它的初衷,更是高度浓缩了太仓人的古道热肠。

芋艿在我家乡是有的,但太仓新毛芋艿刷新了我对这种植物的认知。刚到太仓的时候,我难免有些想家,偏偏同办公室的是一位太仓本地女孩子,能天天吃到妈妈做的家常菜,让我好生羡慕。中秋节到了,我满腹乡愁,不知如何排遣,那位太仓女孩拉我上她家过节,说她妈妈烧了一桌子好菜,专门叮嘱她要把我带回家。那顿中秋家宴自然是非常丰盛的,满桌子的美味佳肴让我最惊艳的就是那道桂花糖芋艿。雅致的青花瓷碗,白白糯糯、不大不小的芋艿,卧在浓稠的赤豆沙里,撒着金黄的糖桂花,既是佐料也是点缀,舀一勺到嘴里,软糯香甜、颊齿留香,好一道色香味俱佳的江南小点!相比之下,我家乡的芋艿红烧鸭子是“惊涛拍岸”的豪放派,太仓的桂花糖芋艿则是“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派。不过,家乡的芋艿没有太仓芋艿这样细腻的口感。同事妈妈略带骄傲地说:“我专门买的新毛芋艿,不要太糯哦!”

后来我才知道,“新毛芋艿”是太仓的传统农产品,经新毛地区的农户对本地品种改良、系统选育而成的香籽芋是著名的地方品种,以香味纯、质地糯、品质优的特色闻名遐迩,2014年入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名录。

太仓的风物景致、风土人情,在渐长的岁月里滋养着我的精神家园、融入了我的血脉之中。如今,我在家里待客,会做一道芋艿烧鸭子,也会做一道桂花糖芋艿。当然,茶几上还会有一盘码得整整齐齐、令人望之生津的芦穄。

作者:杜曦

文学爱好者,文字工作者。以文学滋养灵魂,以文字抒写感悟。有些许小文见诸报端,是一种与这个世界对话的方式。本文已经授权发布,转载请联系作者。

主播:姚柔沁

太仓市融媒体中心主持人,国家二级播音员。

关键词: 桂花糖芋艿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