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快看:尘埃落定!关于房地产的争论可以结束了

来源:蓝白观楼市 2022-12-24 21:48:34

大家好,我是蓝白。


(资料图片)

12月22号有两个消息,南京一场促销费的发布会上宣布,对长期工作在南京,但社保或个税缴纳在外地的居民,提供半年及以上居住证明可在宁购买1套住房。

从5月份江北和六合放宽,6月补缴半年社保就能开证明,到现在个税社保也都不要了,这应该是第一个核心强省会城市,真正意义上彻底放开限购。

还有一个,南都报道,广州中介平台上的二手房页面,清一色的参考价突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正常的、不统一的挂牌价。

从住建局还有中介平台的回应来看,指导价并没有取消,是把指导价和真实挂牌价一块显示出来让买家看,其实,懂的都懂。

这两个消息,要是搁到半年之前,那绝对是轰动头条的爆炸性新闻,现在却连个水花都没溅起来。

还有,在12月21号,央行证监会同一天开会,又又又又一次表态要救开发商,准确的说,是救优质头部的开发商。

比如,央行有两个新提法:

1,引导金融机构支持房地产行业重组并购。

2,改善头部房企资产负债状况。

比如,证监会说:

全面落实改善优质房企资产负债表计划,发债,再融资,借壳上市都提到了。

这一类的内容,聊过好多期了。

救民营房企是个老话题,只是最近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被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让南京、广州这种级别的城市加速放宽调控,这是需求侧。

让各大部门火速表态救开发商,这是供给侧。

现象的背后,一定有缘由。

供需两端同时上发条的真正缘起,应该是一年一度的经济工作会议里,关于房地产的提法不一样了。

今天主要结合这个会跟大家聊聊。

因为经济工作会议的内容覆盖范围太广了,还都是纲领和指导内容,解读起来,很容易陷入到无趣的宏大叙事中。

举个例子,我看招商证券的报告里,对通稿行文顺序非常重视。

最典型的,是每年通稿里“做好明年经济工作,要XXX”这一句,往往会有两个句式。

要么,是偏重“供给侧改革”。

要么,是侧重“扩大内需”。

回顾历史,在2012和2013年,扩大内需的表述是提纲挈领。

2015年开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词出现了,还被置于“扩大内需”之前。

2016年底,“供给侧改革”首次被明确为经济工作的“主线”。

2017-2021年底,“供给侧改革”又连续5年占据“主线”位置。

而“扩大内需”的表述,只在2020年底提纲挈领出现1次,且位置靠后。

今年,会议通稿没有把“供给侧改革”作为主线,把“扩大内需”放到了“深化供给侧改革”前面。

这两个词,大有学问。

你看,凡是重点提扩大内需的年份,2012、2013、2020,都是外需可能不太行,或者说出口下滑的年份,急需内部的买车买房,旅游餐饮的消费意愿补上来。

最典型的是2012年,出口增速大幅回落至6.2%,比2011年降了16个百分点。

还有2020,当时谁也不知道疫情接下来怎么演变,加上外部环境越来越复杂,必须要警惕出口下滑的风险,也正是那一年,提出了“双循环”。

但是,像2016-2019年,经济的主线,就是供给侧改革。

比如,“三去一降一补”。

典型的像钢铁、煤炭这些主要工业品,积累了严重过剩的产能,大量僵尸企业靠补贴和贷款维持经营,占据了土地、资金、原材料和劳动力这些资源。

工业品去产能,房地产去库存,地方债去杠杆,降是减税降费,补是搞基建设施。

如果说侧重扩大内需,那就是急症需要下猛药,先稳住经济,保住大家的饭碗再说。

如果说侧重供给侧,那就是对症下药,慢慢调理,把那些积累多年的毒疮给清理掉。

这么理解的话,今年又把扩大内需放到重要位置,有三个原因:

1,出口增速从9月份开始连续下降,11月更是断崖式下跌,除了东盟之外,对欧美日韩全都在下降,扩大内需是当务之急。

2,供给侧的“三去一降一补”,已经完成的差不多了,比如煤炭钢铁的落后产能早都完成了清理,国企的兼并重组已经遍地开花。

3,三年疫情下来,准确的说主要是今年,最典型的俩指标,一个是社会零售消费品增速,还有房地产销售,这些跟老百姓口袋息息相关的消费,萎缩的太离谱。

放开之后,2023年就是全力搞经济的时间。

招商宏观认为,没有继续明确供给侧改革的主线地位,而是着重强调了扩大内需,这意味着:顶层设计的天平可能发生摆动。

在近期以防疫和房地产为代表的诸多政策落地后,下一阶段,还将有更多有利于经济恢复的扩张性政策出现。

年底,包括明年,一定会有一大堆的重磅政策出来,可能是这些年来规模最宏大的经济复苏计划。

扩大内需这四个字,说起来简单,涉及的方面可就太广了。

限于时间篇幅和精力,今天只把房地产这一部分择出来说。

一方面,扩内需,扩的就是消费。

通稿里特别指出,对于消费的支持,重在“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和养老服务”等领域,也就是买房买车和养老。

这是破天荒的,把住房改善放到了消费支持的第一位,比新能源汽车都靠前。

另一方面,这次经济工作会议关于房地产的内容,实在是超出预期了。

从各种表态来看,在2022年底这个时候,房地产的定位,又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咱们来看看原文是怎么说的,我贴一段话:

“要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满足行业合理融资需求,推动行业重组并购,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同时要坚决依法打击违法犯罪行为。要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探索长租房市场建设。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

前几天中财办有个专门对经济会议的解读。

其中提到,“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而化解房地产业的风险,是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的重中之重。

负责人还列出了一串数字:

房地产占GDP的比重是7%左右,加上建筑业则占到14%;

土地出让收入和房地产相关税收占地方综合财力接近一半,占城镇居民家庭资产的六成,房地产贷款加上以房地产作押品的贷款,占全部贷款余额的39%。

这些数字不新鲜,平时咱们早都背的滚瓜烂熟了。

但是,从中财办这种级别讲出来,那就稀罕了。

再看看时间线。

进入12月,决策层对房地产连续的一系列表态:

12月14日,《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提出要促进居住消费发展,把买房定位成消费了。

12月15号,高层重申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第三次就是12月16号经济工作会议上面的那段话。

三天时间,反复的强调了三次,房地产的重要地位。

这种密度,这种频率,这种级别,过去这些年,可从来没有见过。

所以在股东大会上,郁亮说了一句话:时隔20年,房地产再成支柱行业,政策面向好的力度、广度超出了预期和想象。

还有,大家注意这一段话里的几个提法。

比如,重组并购,改善头部优质房企的资产负债。

像之前的三支箭,信贷债券股权融资落地,是几大部门引导的,这一次直接从最高规格定下来。

比如,坚决打击违法犯罪。

这说的是谁?

当然是那些掏空公司,挪用预售资金,大把分红流向个人口袋,最后把烂摊子甩给社会,寄希望保交楼兜底的那些人。

再比如,推动向新模式平稳过渡。

这句话,应该是重点中的重点。

理解了这一句,就能理解:

去年还在三道红线,限贷两条红线,今年房地产的地位,为什么又突然拔高到如此地步?

未来10年甚至几十年,对房地产的定位究竟是什么样的?

其实,从灰犀牛到乖宝宝,房地产还是那个房地产,没有变过,只是调控的思路在变。

新模式,对应的是旧模式。

旧模式就是搞铁公基,涨地价,开发商拍地盖房子,把城市建设的债务转移给居民端。

谁的负债越高,房子越多,杠杆打的越满,越容易发财享受到时代红利。

老话讲击鼓传花,债务膨胀到一定程度,下游的居民接不住的时候是会爆的。

这个时候再把开发商的腿打瘸了,没人拍地怎么办?到处都是烂尾房怎么办?

这个时候已经不单单是财政没收入的问题,不单单是金融领域的巨大风险,更是涉及到底线的民生问题。

所以这句话里重点讲了,要“平稳过渡”到新模式。

新模式,简单说就是租购并举,大规模建长租房。

一边是商品房,有钱当然可以随便买,但可能会被收重税。

另一边是低收入者住的保障房,面积不大,物业小区环境也一般,但医疗教育权利跟商品房都是一样的。

用商品房保住卖地收入,增加房产税收入,用租金非常便宜的保障房稳住民生底线,两条腿走路,大概就是这个路子。

新模式这几年一直在提,但这一次着重强调了“平稳过渡”。

问题谁都能看的到,所有人都知道房地产尾大不掉,谁都知道以后要往哪个方向转型。

但是,不能一夜之间,就从小甜甜变成牛夫人。

所有人都知道,开发商是在玩10个茶杯3个盖子的危险游戏。

那更应该做的是,阻止这些人拿地,而不是掐断他们本就极其脆弱的资金链。

开发商倒下确实是活该,可受他们牵连的人呢?

盖的房子能不能交,是普通人一辈子的心血。

设计院,工程队,材料商,事关多少人的生计。

银行开发贷坏账,按揭停贷,又会对金融系统,多少人的存款造成多大的冲击。

所以,这次是彻底把房地产的地位给掰过来了。

岁末年初,必然会有大把的政策出来。

包括但不限于:二套房的利率首付下降,除京沪外限购限贷进一步放开,5年期LPR定向下浮时间延长,二手房交易周期再缩短,房企再融资申请加速审批,中债增信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头部民营房企发债额度大幅增加,追加保交楼专项借款的额度。

早晚有一天,我会用不到你,但现在你还不能走,非但不能走,还得给我支棱起来。

我是蓝白,今天先聊到这,咱们下期再见。

关键词: 经济工作会议 供给侧改革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