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播报: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丨方薛斐传非遗不留余力,做公益践行初心

来源:在宜兴 2022-11-09 05:34:24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这句诗来自清代袁枚的《苔》,一朵小小的苔花正如每一名志愿者,个体虽然渺小却拼尽全力去绽放。


(相关资料图)

“人生应该去做有意义的事”,出生于制陶世家的方薛斐对自己一直很“挑剔”,他“挑剔”在对自己的高要求和高标准,无论是本职工作还是公益事业,亦如是。

方薛斐:高级工艺美术师/副教授、江苏省“青熠匠”、江苏省紫金文化创意优秀青年、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新秀、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无锡市五一劳动奖章、宜兴工匠、宜兴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宜兴市十佳优秀青年科技英才、宜兴市十佳民间艺术家 、宜兴市优秀科技工作者、宜兴市优秀乡土人才、宜兴市优秀青年陶艺家

1、始于大学,忠于一生

方薛斐从学生时代就开始接触公益,更因为成为党员,深刻地意识到公益服务是一种锻炼,是一种锤炼,更是一种磨练。

大一大二他会前往敬老院,烈士陵园等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生活类志愿服务。

后来,到了大三大四开始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进行一些特定的社会服务,帮助别人设计产品包装,展览展台布置等等。

这对方薛斐来说是一种双赢,既在活动中体现出成就感,又能锻炼自己的专业,提高自己的成绩。

随着年纪的增长,方薛斐的志愿活动扩散到更专业的方面,不是为了志愿者的“光环”,而是发自真心,不断的探索新的服务方式,从志愿者活动中学到了什么,感悟到了什么,始终是他参加活动后的反思。

“志愿活动不能只流于形式,这既是对这场活动的不尊重,对自己的成长也无意义。”

2、根植志愿精神,勇担社会责任

志愿者最大的榜样力量就是言传身教,不断地提升自己,做身边人的榜样,让大家更心甘情愿地去做志愿服务。

从学生到老师身份的转变,方薛斐不仅带动学生参加志愿活动,他更想传达出志愿者的精神:志愿首先学会先付出,然后再利用自己的特长影响带动更多的人。

“我认为做志愿者最大的意义就是能做好别人的心灵支柱。”方薛斐用自己身体力行的行动证明了志愿者的意义。

2020年新冠疫情来袭,方薛斐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园,身先士卒地在自己社区做了一名志愿者。

他派发传单,进入楼道消杀,站在抗疫第一线。这个时候他没有一丝犹豫,也没有一点害怕,一心向前,保护共同的家园。

在志愿中进步,学习到社会经验,除了获得知识的力量,更能获得精神的力量。

方薛斐通过丁蜀镇人民政府,结对了一位家庭困难的学生,他的妻子同样结对了一个,二人为这些孩子提供一些资助和生活上的帮助。

他们二人伉俪情深,更是珠联璧合携手创作了一件关于“宜小红”的作品。

利用花瓶器形,融合“和平鸽”、“橄榄枝”、“鱼”等元素,表达了他对于和平的衷心祝愿,更用“鱼”赋予了他自己对于志愿者们衷心的祝愿:希望付出志愿服务的人们生活幸福美满,年年有余。

3、恪守传统,孜孜以求

方薛斐从小在均陶研究所里长大,耳濡目染的对均陶这门非物质文化遗产均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长大后更是选择了艺术专业,本科就读于江苏理工学院,研究生则就读于南京师范大学,因为对均陶的热爱,毕业后就一门心思的扎进了研究所里。

如今方薛斐作为新一代均陶传人和宜兴市十八届人大代表,他对自己要求极高,每天都在琢磨怎么才能做好做强均陶这个宝藏,“巨人的肩膀可不是好站的”方薛斐这么跟我们说。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从父辈手中接过非遗的火炬,这让方薛斐坦言有压力和挑战。

方薛斐说他的父母前辈们,已经把这门手艺做到了一定高度,如果想要超越,就得付出更多的努力,很多时候需要把压力化为动力去前进,而不是沉迷在父辈的辉煌中,止步不前。

方薛斐的肩膀上承担着许多责任,但他深知只要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梦想的跋涉就会拥有无穷动力。

《我是志愿者》

时光需要被铭记,美好不能遗忘!

每一个志愿者都有故事,可能事情不大,但都很温暖。《我是志愿者》由中国网·美丽江苏主办、无锡商务时报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承办,微信公众平台在宜兴宁波银行联合打造,栏目通过采访优秀典型,讲述志愿者背后的故事,阐述强大的奉献精神和众志成城的抗疫力量,助力争创文明典范城市!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