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泽平:中国人口流动趋势报告2022版
任泽平团队3月11日发布研报指出,预计一二线城市人口持续集聚,但增速放缓。预计2020-2040年上海都市圈常住人口年均增量超过30万。中国仍处人口集聚阶段,根据本文估测,未来20年人口仍向南部、东部、一线、大城市聚集。
任泽平团队发布研报指出,集聚效应通过规模效应、专业化分工和学习效应三方面增强城市和国家的竞争力。决定人口集聚的关键是该区域经济规模及与本国其他地区的人均收入差距,即人随产业走、人往高处走。国际经验表明人口长期向大都市区集聚,我国人口仍有向大都市圈、城市群集聚的空间。美国人口长期向大都市区集聚,1950-2019年美国500万人以上都市区人口比重从12.2%增至24.7%,人口向大都市区集聚趋势明显;在日本城市化进程中,人口随产业持续向大都市圈集聚,并且表现为从“三极”集聚向东京圈“一极”集聚。
常住人口:预计2040年我国人口约13.45亿,人口将继续向大都市圈、城市群集聚。分南北看,未来南北人口数量差距进一步扩大,随着总人口进入负增长阶段,南北人口均有收缩,但南方收缩规模明显小于北方,预计2020-2040年南、北常住人口年均增量分别为-76.7万、-301.5万人;分四大区域看,人口继续向东部集聚,预计2020-2040年东、中、西、东北部常住人口年均增量分别为41.8万、-105.8万、-175.3万、-138.9万人。分省级看,未来中国跨省人口变动将呈现粤苏闽浙人口集聚和东北三省人口流出趋势,人口持续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出,流入经济发达地区,江苏将超过浙江成为人口增量第二大省。分地级看,未来中国人口继续向核心城市集聚,预计2020-2040年深圳、成都、合肥常住人口年均增量超18万。
全域层面,预计一二线城市人口持续集聚,但增速放缓;三线城市人口由流入转为流出;四线城市人口流出速度加快。分都市圈城市群看,未来人口持续向大城市所在都市圈城市群集聚,预计2020-2040年上海都市圈常住人口年均增量超过30万,长三角、珠三角合计人口年均增量合计超过百万,成为人口集聚高地。预计2020-2040年十大城市群人口占比将从74%升至77.1%。
城镇人口:预计2040年城镇化率将达78.6%,超八成新增城镇人口分布在都市圈、城市群。分南北看,未来南北城镇人口数量差距扩大,预计2020-2040年南、北城镇人口年均增量分别为536.2万、202.1万人;分四大区域看,东部城镇人口持续集聚,随着城镇化进入稳定发展期,城镇人口增速略低于中西部,预计2020-2040年东、中、西、东北地区城镇人口年均增量分别为304.7万、221.4万、263.2万、-50.9万人。分省级看,未来二十年豫鲁粤城镇人口数量大幅增加,预计2020-2040年城镇人口年均增量分别为85.5万、66.5万、62.9万人,东北三省城镇人口负增长。
分地级看,未来二十年重庆、深圳等都市圈核心城市城镇人口增量靠前,预计2020-2040年城镇人口年均增量分别为33.9万、26.2万人。分都市圈城市群看,未来二十年超八成新增城镇人口分布在都市圈内部,超九成位于城市群内部,其中近五成来自五大城市群。预计2020-2040年上海、重庆、广州都市圈年均城镇人口增量超30万,中原、长三角城市群年均城镇人口增量超百万。预计2020-2040年十大城市群城镇人口占比将从75.7%升至77.4%。
尊重人口流动的客观规律,推动城市群战略、人地挂钩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人口不是导致大城市病的主要原因,规划新城、发展以轨道交通为骨架的多中心城市是提高人口承载力的有效方式。过去长期严格控制大城市人口,但从历史看,北京、上海等政府制定的人口控制目标不断被突破,使得城市规划滞后于城市人口增长。从国际经验看,当城市集聚发展到一定阶段,中心区产业、人口有向外疏解需求,并形成两种模式:一是伦敦的有机疏解模式、二是东京的多中心都市圈模式。
中国仍处人口集聚阶段,根据本文估测,未来20年人口仍向南部、东部、一线、大城市聚集,而大城市病主要在于城市规划等治理不足、核心区产业及人口集聚超过短期承载能力,应改变区域规划的主导思想,优化城市群内部空间结构,推动完善产业结构和公共服务、交通设施等布局,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房地产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人地挂钩,增加人口流入大城市的住宅土地供应,缓解房价上涨压力。房价高的人口流入地区需要加大土地供应,而房价低的人口流出地区需要减少土地供应。(编辑:ZA)
关键词: 中国人口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