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麻了,躺平了,账户不看了”,成为当下不少基金投资者的真实写照。看着去年的投资收益被慢慢抹平,不少人心生懊悔,后悔自己没有年前跑掉。
然而,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基金投资中更重要的事情是向前看。在这个难熬的当下,收拾心情做好三件事,让未来的基金投资更加从容、踏实。
一、摒除情绪,多方面考虑持有还是赎回
要不要赎回,是目前困扰基金投资者的最大难题。从估值水平和全年走势预判来讲,不建议投资者现在快速赎回。
首先,从估值水平来看,经过2021年的震荡回调和2022年以来的快速下杀,目前市场的整体估值水平已经来到了合理甚至低估的区间。
指数层面,沪深300目前市盈率13.28倍,在近十年的67.71%分位,已经处于合理区间,相较于2021年初的17倍明显回调。
中证500目前市盈率18.84倍,在近十年的3.04%分位,处于估值底部。
中证1000指数市盈率32.97倍,在近十年的12.49%分位,估值水平也很低。
不少热门板块经过这一轮的杀跌之后,估值大幅消化。包括医药、生物、电子、有色金属等热门板块,现在的行业估值处于历史相对合理水平,甚至是低估水平。以医药板块为例, 全指医药最新市盈率32.3倍,处于历史较低位,最近十年只有15.75%的时间比现在便宜。国证生物医药指数最新市盈率35.24倍,近十年只有0.23%的时间比现在便宜,处于历史极低位。此时赎回基金大概率是低位离场,得不偿失。其次,虽然美联储加息已成定局,全球金融市场流动性处于收缩前夕,但中美货币政策相背而行,为A股提供有力支撑。最新公布的信贷数据和社融数据显示,新一轮的扩张周期已经到来。央行数据显示, 1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3.98万亿,同比多增近3944亿,创历史新高。1月新增社融6.17万亿,同比多增9842亿,同样创出创历史新高。最后,从今年的走势预判来说,大概率维持区间震荡走势,此时 A股已经处于区间下沿。随着中美政策对冲,以及稳增长组合拳持续发力,A股大概率能维持稳定甚至走出新一轮结构性行情。即便和2021年一样全年横盘震荡,参考过去一年上证指数在3300点-3700点的震荡区间,当下市场已经接近区间调整的下沿, 此时离场可能大概率是卖在底部。市场上涨的时候,我们往往不会过多关注自己的资产组合是否合理。只有当市场大跌的时候,我们才会认真盘点,搞清楚自己到底买了多少只基金,每只基金买了多少钱,目前的盈亏状况如何。盘点清楚之后,我们可以把基金分成固收类和权益类,分别计算他们的资金占比, 从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出发,做出资产配置的优化和再平衡操作。如果权益类资产的占比过大,可以卖出部分仓位买入固收资产;如果固收类资产偏大,可以在当下时点,适当增配权益类资产。对于权益类资产,可以对其投资风格进一步细分。例如,当前持有的权益型基金是成长风格还是价值风格,其重仓股集中于哪些行业。如果盘点结果显示单一行业暴露过大,可以适当减仓,通过均衡配置分散风险。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市场波动是常态,即便是过去三年的结构性牛市中,沪深300指数也有15%左右的回撤,2021年回撤幅度接近20%。指数尚且如此,单只基金的回撤就更大了。 但是,市场暂时的回撤并没有影响基金投资全年的表现,2019年和2020年是公认的基金投资大年。2021年基金表现同样不差。Wind数据显示,2021年偏股型基金(普通股票型、偏股混合型、灵活配置型、平衡混合型)的平均收益率达到了9%。其中,参与统计的1107只股票基金平均上涨8.18%,参与统计的2791只混合基金平均上涨9.71%。超过七成的产品获得了正收益。进入2022年,随着稳增长的到来,部分行业在政策、资金与市场情绪的催化下,可能会形成新的结构性行情。 此时此刻,投资者需要的是重建信心。 高位不入场,低位不离场,保持一颗平常心。无数经验已经证明,选择低点卖出的投资者,往往在悔恨中追高买回,而能够扛住波动、坚持长期投资的人,才能在市场短期超跌的黄金坑中逢低买入,逐步积累超额收益。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愿我们每个人,虽历经市场波动,都能保有一颗平常心,在凛冽的寒冬中拥有不可或缺的信念,让所有的耐心和等待都值得。熬过去,一切都会好起来。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