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发现一例,紧急提醒
高烧不退,不是甲流,也不是新冠
老人无明显原因发热近一个月
(资料图)
到几家医院治疗
高烧仍不退,病情不见好转
最后在海门区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找到“真凶”
原来竟是“鹦鹉”惹的祸
……
一个月前,78岁的张伯伯(化名)患了一种“怪病”——持续高热、胸闷气急,氧饱和度降低,去了几家医院治疗,可是都没有找到原因。眼看着老人的病情日益加重,家属心急如焚,听闻海门区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专家医术非常精湛,于是,带着老人入住了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一病区。
抽丝剥茧,找出“真凶”
老人来的时候,血氧饱和度只有88%,胸闷气急,精神萎靡,CT示肺部实质性炎症,且相当严重。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龚红娟、副主任医师徐俊带领团队立即安排老人住院,第一时间展开救治。
住院期间,老人核酸检测结果显示阳性,可是其症状又不似新冠肺炎,且经抗感染及抗病毒治疗后,病情没有好转。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根据CT、病情进展及既往治疗史,龚红娟和徐俊考虑老人属于非典型病原体感染,虽然反复询问患者有无禽类接触史,都得到了否定的回答。
要尽快明确感染原因,只有进行支气管镜检查!可老人当时感染新冠病毒,氧饱和度心肺功能严重受损,且存在慢支伴肺气肿、脑梗塞、胆管扩张、肾结石等多种基础疾病,再加上高龄,做支气管镜的风险相当大。
为了寻找老人肺炎的“真凶”,蔡锦洪、龚红娟、徐俊冒着风险,谨慎评估,为其制定了缜密的应急处置方案,凭借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技术,顺利为老人完成了支气管镜检查和纤支镜检查下的肺泡灌洗,留取灌洗液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测。很快,检查结果出来:居然是非常罕见的鹦鹉热衣原体感染!
龚红娟与徐俊再次询问禽类接触史,老人才回忆起,他女儿家里有鹦鹉,而他老伴曾经去女儿家中接触过,老伴还常去菜市场的家禽市场。
精心医治 悉心关怀
病因终于找到了!龚红娟、徐俊带领团队立即调整治疗方案,徐俊每天几次到老人病房,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悉心治疗关心。同时,呼吸科一病区的护士长杨海燕带领护理团队给予悉心的照护、专业的健康指导。
经过全体医护人员的通力合作,老人的体温正常了,氧饱和度升上来了,终于康复出院了!家属特意送来两面锦旗,感谢蔡锦洪副院长、龚红娟主任、徐俊副主任医师,以及病区全体医护人员,感谢他们精湛的医术治好了老人,感谢医护人员在住院期间对老人家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
“发热了这么久,终于找到了原因把我爸爸治好了!人民医院呼吸科团队太厉害了!真的非常感谢!”老人的女儿激动地说。
医生提醒
鹦鹉热又称鸟热,是鹦鹉热衣原体引起,主要在多种鸟类之间传播和感染,偶然可由带菌动物传染给人,最初发现本病多见于玩赏鹦鹉者,故名“鹦鹉热”,通常表现为畏寒,高热,咳嗽,肌痛,头痛,肺部浸润影等特征,严重时出现肺炎、心内膜炎、脑炎等。
鹦鹉热衣原体在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病原体中仅占1%,抗感染治疗缺乏针对性,部分患者因此进展至重症,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甚至死亡。重症者可导致呼吸衰竭。
徐俊提醒:鹦鹉热衣原体是一种相对少见的特殊病原体,且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实验室传统检验不易检出,导致诊断困难。患者发病前多有与鸟类、家禽、野生动物的接触史,如果出现发烧、头痛、肌痛、干咳等典型特征,且对常规药物治疗无效果,应立即就医。
科普小课堂
什么是“鹦鹉热”?
本病最初发现多见于玩赏鹦鹉者,故命名鹦鹉热,又称鸟疫、饲鸟病。鹦鹉热为少见病,是人畜共患病原体,能引起禽类呼吸道和消化道疾病,感染人类则可引起呼吸道感染,甚至出现重症肺炎。
鹦鹉热衣原体是如何感染人类的?
鹦鹉热衣原体是如何感染人类的呢?主要是通过接触疫鸟(如鹦鹉、家禽)或吸入疫鸟鼻腔分泌物的气溶胶或吸入粪便或羽毛的粉尘而传播给人类。
感染后有什么表现?
人类通过呼吸道被感染后,发病的潜伏期常为5-14天,可表现为高热、寒战、相对缓脉、头痛、乏力、干咳和呼吸困难。其他的非特异性表现包括皮疹,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反应,少见的可出现心肌炎、心内膜炎、脑炎、黄疸和ARDS。
由于衣原体的培养要求高,一般实验室难以做到。近年来随着宏基因技术的发展,可以早期辅助诊断鹦鹉热衣原体感染。
如何预防鹦鹉热?
(1)应避免密切接触鸟禽,必要时注意防护,勤洗手,避免再次感染。
(2)与鸟类及禽类接触,做好个人防护,定期清理鸟禽粪便,清理时适当洒水,以免含有病原体的颗粒漂浮在空气中,避免接触其分泌物和排泄物而导致感染风险。
(3)鸟禽养殖人员及运输人员,日常应使用手套、口罩等防护装备,在接触粪便后,应用肥皂或消毒液洗手,避免病原体残留。
(4)如有鸟类或禽类接触史的发热患者,需警惕鹦鹉热衣原体感染风险,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医,并将接触史告知医生以得到及时诊断及治疗。
来源:海门区人民医院
编辑、制作:陆祎
审稿:鲍晶晶
审核:朱晓进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