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徐则臣走进徐州 ,畅谈用文化钥匙“唤醒”大运河

来源:腾讯网 2023-10-13 20:15:35

徐则臣(右二)

大水汤汤,溯流北上;运河悠长,奔涌千载。今天,大运河如同一面镜子,漫长的历史与鲜活的现实并存。10月13日上午,在徐州户部山崔焘故居墨缘阁内,“城市会客厅 • 南山思享会” 全民阅读品牌活动,迎来了第四期的嘉宾——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人民文学》杂志副主编徐则臣。他以《用文化这把钥匙 " 唤醒 " 大运河》为题,与现场嘉宾读者畅谈了自己对大运河的理解,并分享了长篇小说《北上》创作的幕后故事。


【资料图】

徐则臣,1978 年生于江苏东海,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任《人民文学》杂志副主编。著有长篇小说《北上》《耶路撒冷》《王城如海》,中短篇小说集《跑步穿过中关村》《如果大雪封门》《北京西郊故事集》等。曾获老舍文学奖、冯牧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等多个奖项。2014 年,短篇小说《如果大雪封门》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2019 年,长篇小说《北上》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部分作品被译为英、法、意、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20多个语种。

1797公里的京杭大运河是作家徐则臣重要的灵感来源,在他的作品里,大运河时而作为背景,时而成为主角,大运河叙事已经成为他最具代表性和最为显著的标识。他的长篇小说《北上》荣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这部小说就是以京杭大运河为主线,讲述了发生在大运河之上几个家族之间的百年秘史,被誉为“大运河的精神图谱”。

谈及与大运河的不解情缘,徐则臣表示,他出生在江苏东海的一个小乡村,屋后有一条小河叫后河,整个童年时期,后河就是他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背景之一,也让他喜欢上了一切有水有河的地方。后来,他到淮安一所高校去学,学校附近就有一条里运河——京杭大运河江苏省段的中段,穿城而过。沿着里运河,他对大运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再后来,他负笈北上,来到大运河的端点北京,求学、工作、成家、定居,“可以说,大运河一直流淌在我的生命和生活中,大运河确证了我的成长,我的写作离不开它,只要写到河流,笔就活了,正因为如此,大运河成为了我的文学原乡之一。”

对于今天的大运河,徐则臣表示,京杭大运河的价值远远不止航运层面,特别对于当代中国而言,它的文化、历史价值更为重要,值得深入挖掘。“大运河不仅仅是一条流动的大水,它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跟中国人的文化人格和性格塑造都有极大的关系”,徐则臣说,他写运河的初衷也在于,希望能寻找到某种方式,参与到唤醒大运河的行动中来,“文学是我擅长的方式,能够鲜活地呈现出历史中和当下的活生生的运河,同时尽量有更高的站位,从文化的意义上,把运河对整个中国千百年来的影响和意义去一点点的探寻。”

徐州户部山作为大运河文化带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是徐州人的精神高地,文化家园。对此,徐则臣表示,他很赞成用文旅融合的方式重新改造和唤醒大运河,运河文化带建设的落地最终也要靠沿线的建设者。通过多年走访运河沿线,他建议,每一个运河沿线地区,既要有对运河整体价值的考量和呈现,又要突出本地特色,科学地把运河对本地历史和现实的重大影响充分地体现出来,把各地的运河文化带做成一部高度浓缩的、与运河相关的本地史志与生活志。

徐则臣还分享了他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作品,长篇小说《北上》的创作幕后。从2014年到2018年,徐则臣潜心四年,以大运河为主角,聚焦其1901年-2014年100多年的历史,一部《北上》集中呈现一批与这条河相关的各色人等的故事。徐则臣说,“创作《北上》的4年里,我读了六七十本书,运河史、漕运史、地方志,国内的、国外的,我必须知道小说行经的年份和河段,船究竟从哪里走;我得弄清楚一个鸡蛋在1901年的无锡和济宁可能卖一个什么价;我还得知道运河到了2014年,一个跑船的人如何展开他一天的生活……”不仅如此,徐则臣还利用各种机会,沿着大运河一次次的“南下”,将大运河重走了一遍,每到一个地方,只要有运河,他都会去看一看,站在河边,看看芦苇是茂盛还是凋零,河道是宽还是窄,水是清还是浊,“河流把一个乡村少年带到遥远的世界,河流为他扩展了世界,河流漂多远,他想象的世界就有多遥远。”

据了解,“城市会客厅 • 南山思享会” 全民阅读品牌活动,是为进一步提升户部山作为城市会客厅的功能,推进文脉开发建设,把徐州文脉的传承发展和转化创新推向新的高度,在徐州市委宣传部、云龙区委宣传部的指导下,由徐州户部山历史文化街区管理中心倾力打造,至今已先后邀请叶兆言等多位名家大师开展活动。当天活动中,徐州市云龙区相关领导、徐州市多所高校的部分师生及读者代表参与了分享交流活动。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 记者 马志亚 文摄

校对 陶善工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