寝食难安!老人口底疼痛多年居然是嘴里“长出”个“石头”

来源:腾讯网 2023-10-09 19:07:34


(资料图)

“医生,你看我这口腔下面为啥一直疼呀?已经好多年了,这次最严重!”10月8日,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口腔科副主任医师顾飞下班的时侯,遇见一位前来就医的老年患者。

“我这口腔底下的疼痛已经好多年了,之前每次疼的时候自己吃点消炎药,两三天也就缓解了,也就没太在意,但是这一次疼痛时间明显延长。吃药根本不管用,你帮我看看到底是啥原因呀?”这位老年患者一脸痛苦又带着希望地向顾医生询问。

顾医生检查后发现,老人的右下颌下腺开口处见有一个花生仁大的像牙齿一样的硬物,周围的软组织已开始红肿,原来是导管结石导致的炎症,也就是平常所说的“涎石病”,但是这么大的“涎石”门诊却很少见,顾医生当即请科主任周俊波主任医师会诊。周俊波主任会诊后发现,患者的涎石表面粗糙,卡在导管口,导管口黏膜红肿导致患者疼痛,根据经验,周主任当即从口底上抬结石,在周边轻轻分离,去除阻力,和顾医生合力以血管钳取出涎石。

“这位患者的‘涎石’位于导管开口处,由于患者错过了早期的治疗时机,原来针尖粗的导管口被扩张近十倍。”周俊波介绍说,顺利取出‘涎石’后,该患者顿时感觉到轻松,原来疼痛难忍的地方基本不疼了。

周俊波告诉记者,涎石病是指发生在涎腺腺体及其导管中的钙化性团块引起的一系列病变,男性多于女性,一般与口腔环境改变有密切关系。唾液有机成分浓度的改变、细菌感染及炎症、全身性因素可以影响唾液的电解质平衡,导致无机物的过饱和状态被破坏,无机盐如磷酸钙晶体等析出、沉积,从而形成结石。除了这些自身的特殊因素外,各个唾液腺导管的狭窄、扭转、异物、黏液栓子和息肉等,是造成结石和阻塞的原因。其中颌下腺导管最长,行走的方向又是从下向上,从颌下腺分出后稍微弯曲,使得导管壁的蠕动减弱,唾液运行缓慢,容易停滞在导管内或在管内使之浓缩而发生结石。

周主任提醒,多数情况下,患者只要及时就诊就能得到妥善治疗。保持良好的口腔环境,是减少涎石病发生的关键。

通讯员 杨璞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吕彦霖

校对 盛媛媛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