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看热讯:古籍中的元宵节|观灯人的顶上风光

来源:扬眼 2023-02-06 16:08:20

一到元宵节,南京夫子庙就全是人。这种拥挤是意料之中的,但大多数人还是选择了去挤一挤。毕竟从古至今,谁能抵挡得了元宵节灯会的热闹?去看灯会,自然少不了要买花灯,荷花灯、兔子灯、花篮灯、纱灯、蘑菇灯……各种花灯,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相关资料图)

或许是手里提着一只花灯不足以表达对元宵节的喜爱,近些年夫子庙夜市流行起了一种带灯的发夹。这种发夹的上方粘有一小节弹簧,弹簧的另一头粘着各种式样的饰品,有的是一朵花,有的是一株草,有的是一个小动物……将这种发夹戴在头上,再把发夹上的灯打开,看起来丑萌丑萌的。只是我们现代人有没有想过,这种带灯的发夹很有可能古人已经玩过了?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局部

古人把灯笼戴在头上

宋人赵师侠在词作《柳梢青》中提及“彩仗泥牛,星球雪柳,争报春回”,这里的“星球”听起来有没有些许穿越的意味?周必大在《立春帖子·皇后阁》中作“雪柳巧装金胜绿,灯球斜映玉钗红”,发钗旁边有灯球是怎么回事?事实上,他们写的都是一种可以戴在头上的小灯笼。据陈元靓引《岁时杂记》云:“都城仕女有戴灯毬灯笼大如枣栗,加珠茸之类。”古代手艺人特别有创意,他们把灯笼灯球做成装饰品,大小如枣子或栗子那么大,再加上珠子、茸毛这些装饰,看起来精致可爱。这种小灯特别招古代年轻女孩的喜爱,她们将这些小灯戴在头上四处游玩,显得娇俏可爱。宋人翁元龙还在《恋绣衾》中还透露了灯球的制作方法:“且莫把、冰丝剪,有灯球、红绣未描。”

当然,也有胆大的人,这部分人喜欢的是“火杨梅”。据《岁时杂记》载:“京城上元节,以熟枣捣炭丸为弹,傅之铁枝而点火,谓之火杨梅,亦以插从卒头上。又作莲花牡丹灯碗,从卒顶之。”这里的火杨梅跟杨梅关系不大,是用枣泥丸制成杨梅一样的外形,然后再将这个外表像杨梅的枣泥丸插在铁枝上,将其点燃后,再插戴于头上,这听起来就挺酷。

在这段史料的后半句,还介绍了一种头饰“莲花牡丹灯碗”。所谓灯碗,就是无法手提,只能固定在头顶上,所以假如你穿越到了古代的元宵节,见一人头顶灯碗,请不要惊讶,他只是在开开心心过元宵节而已。

值得注意的是,古代手艺人制作这么精致小巧的头饰简单,但要将这些头饰做成可以小灯笼、小灯球,并要在里面点上烛火,还要保证安全,这个难度系数可就太高了。可见古代手艺人的技艺是多么高超。

《上元灯彩图》局部

古人元宵节居然喜欢在头上戴白色饰品

现代人若是见上了年纪的长辈,那是万万不敢在头上戴白色的饰品,但古人却喜欢在元宵节这天戴白色,或者近乎白色的米黄色饰品,并且一点也不忌讳,这是为何?

你还真别小看古人思想的开放性,他们追求起美感来,可是非常open的。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元夕》中记载:“元夕节物,妇人皆戴珠翠、闹蛾、玉梅、雪柳……而衣多尚白,盖月下所宜也。”元宵之夜,月光如水,在一片热闹的灯火下,古代女子们穿着一身白色的衣裳,漫步其中,看起来简直就是仙气飘飘。

既然穿了白色的衣裳,那么头饰也要跟衣裳配一套。在元宵节这天,古人最喜欢在头上戴“蛾儿”。辛弃疾有一首很有名的词叫《青玉案·元夕》,没错,就是那“众里寻他千百度”,不过这里要说的是上一句:“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这里的“蛾儿”,古人取蛾儿戏火之意,因为元宵节到处都是花灯,而飞蛾最爱的就是光,所以这种头饰被称之为“闹蛾”。材质多为白纸,或者白色的丝绸所制。不只是辛弃疾,在诗作中提到“闹蛾”的还有范成大,他在《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云:“桑蚕春茧劝,花蝶夜蛾迎。”自注:“大白蛾花,无贵贱悉戴之,亦以迎春物也。”

与“蛾儿”同样受欢迎的还有蜜蜂、蜻蜓、蝴蝶、蝉等,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有十足的闹春意味。不过“蝉”在其中的身份还要特殊点,因为它还肩负着古人的一个愿望:生个好大儿。于是这种蝉的头饰,又被称为“宜男蝉”,《岁时杂记》对此有描述:“又作宜男蝉,状如纸蛾,而稍加文饰。”其实就是用大白纸制的蝉形头饰。当然,除了想生儿子外,臭美也是关键。北宋年间流行起了一种“孟家蝉”,为一个姓孟的手艺人创立。据朱胜非《秀水闲居录》中描述,这种“孟家蝉”的造型为“两大蝉相对缭以结带”,一时间成为了宋代的网红穿搭单品,老百姓们争着买,为的就是在元宵节好好美一回。

《上元灯彩图》 感受一下明朝中晚期南京元宵节的人人人人人人……

除了靠手艺人的创作以外,古人还很擅长利用身边的自然之物作头饰。近些年,雪柳成为了早春的年宵花,而在古代,古人可是用雪柳花作为元宵节的头饰哦!除了前文提及的“蛾儿雪柳黄金缕”, 马子严在《孤鸾·早春》中也写到“玉梅对妆雪柳,闹蛾儿、象生娇颤”;李清照《永遇乐》“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侯寘《清平乐》“整整云鬟宜簇戴,雪柳闹蛾难赛”……雪柳的花小而精致,一朵朵白色的小花簇拥在头上,处处都透露着古代女性内心的细腻。

当然,遇到性格张扬且充满浪漫主义的古代女性,插上几撮鹅毛也未尝不可,范成大就在《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中写道:“凫子描丹笔,鹅毛剪雪英。”怕我们看不懂,他又备注上了:“剪鹅毛为雪花,与夜蛾并戴。”看来古装剧里,女主头上浮夸的鹅毛也是有出处的,看起来就想让人跃跃欲试。

古人为了过个元宵节,真是处处都花尽心思,就连头饰都有这么多花样,但这又何尝不是热爱生活的一种表现?我们现代人天天讲的“仪式感”、“松弛感”,看来得去古人那里找答案。

金陵小岱

校对 徐珩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