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动态!多地迎来药品荒,苏州值得学习:资本割韭菜之论,可以停了
放开之后,由于各地的抢购,目前从北京、广州、郑州、石家庄、武汉等城市,都迎来了药品荒。各地的药店的连花清瘟、布洛芬等感感冒、发烧药一盒难求,大量网友异地县城抢购一轮之后,农村县城也已经没药了。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目前是不少城市开始想办法解决购药难的问题,一个是郑州一家民营药店8个连锁店在这两天向市民免费赠送布洛芬,一人两粒,一天限100份。
一个是苏州把核酸检测站改造成了“发热诊疗站”,可以为周边群众提供简单诊疗,开药,购药服务。
郑州的模式可以缓一时之急,但不可持续,而苏州的模式其实的值得学习的。事实上,当前江苏无锡也也在学习苏州,已改建了499个核酸采样亭成为医疗便民服务点,为社区居民提供健康咨询、用药指导、抗原检测指导等咨询服务,同时可为重点人群提供就医帮助。
从苏州、无锡等地方的布局来看,这种将核酸检测改造成发热诊疗的模式对民众就医购药无疑有一定的帮助,不过,由于核酸检测的退场,发烧诊疗站顶上,有些声音就出来了:核酸检测退场,历史惊人的相似,新一轮资本割韭菜开始了。
但这种说法有刻意制造情绪、制造对立之嫌。
放开是国家政策,放开之后,取消常规核酸检测,不看核酸码、行程码之后,人们感染风险大增,常规的感冒发烧药已经是刚需。人们只要不高价倒卖,合理囤药自己备用是一种保护自己的合乎行为逻辑的行为。
但这也因此导致了市场供需出现了问题,括布洛芬、连花清瘟、抗原检测试剂供不应求,产品涨价,囤积居奇、低买高卖的市场乱象也会因此产生。不少说法开始指向药企赚得盆满钵满,认为是新一轮割韭菜。
而药店与制药厂本身也是买卖关系。制造企业把药品卖给零售药店,零售药店再把药品转手卖给消费者,赚取差价。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许多地方都出现了以高价或者搭配其他产品销售的方式来牟取利润,比如在成都市等多个市场监督管理局接到群众投诉,在购买连花清瘟时被要求捆绑购买其它药品。
在广州,12月14日,广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已经在开展药品和防疫用品价格检查专项行动,打击哄抬药品及防疫用品价格、囤积居奇等价格违法行为,目前已经有4家药品经营者被立案查处。
根据人民日报报道,在北京,一药店哄抬连花清瘟价格,进价20元卖100元,被罚30万元。
资本割韭菜,放在当前的药企身上并不合适
割韭菜的说法在现实生活中,一般比喻为一些资本与厂商利用某种利益诱导你入场,让你把钱掏出来押注,然后高位收割,这类人通常会被人忽悠购买一些理财产品,并最终以赔钱为结局。
这种忽悠韭菜的行为即称为“割韭菜”。简单来说,割韭菜的意思是设局以利益诱导赚那些想赚钱人的钱,但是放在当下缺医少药的市场环境中并不合适。
过去部分核酸检测机构为了赚钱,为了上市梦,夸大疫情,甚至制造假阳性,可以认定是一种割韭菜的行为。
对于大众来说,核酸并不是刚需,老百姓是被动参与,核酸检测背后的资本赚得盆满钵满。但在如今放开的大势下,第一波感染高峰将至,布洛芬、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连花清瘟等感冒退烧药已经成为刚需,与民众健康息息相关。
在刚需面前,当前的核心矛盾是解决市场供需矛盾。一旦市场供需达成平衡,市民自然会停止抢购与囤药。就如2020年疫情初期的口罩,伴随着产品的供需平衡,口罩价格自然会迅速回落。
如今,相关制药厂都在加班加点,提升产能来满足市场需求。新华制药已经在三班倒满负荷生产布洛芬,贵州百灵也在实行三班倒、24小时不间断生产。该公司苗药“咳速停糖浆”产能翻番,达到35万瓶/天。
此外,据长江日报报道,湖北宜昌人福药业将现有的产品批量扩至到2倍以上,布洛芬片每分钟可生产3800片。此外,是12月17日起,仅华润湖北医药有限公司每天就有300万片布洛芬投放武汉医疗机构与零售药店。
本质上,当前缺医少药的困局,也源于因为放开太突然,从制药厂到医院都没有准备。根据中国布洛芬行业现状分析与发展前景展望报告中可以看出,布洛芬的产业总体产能规模在疫情下的三年保持一个相对缓慢增长的状态,并未有大规模扩产的迹象。
日前有药品生产企业和医药流通公司给媒体透露的说法是,生产企业产能不足,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以及各环节预案不足,工人陆续新冠阳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工厂。
而且制药厂的上游,是原料药企业,目前原料药也不太充足。毕竟,制药厂最近需求量几乎相当于过去一年,从制药厂到原料药厂商。
当前生产感冒发烧药的厂商确实是赚钱了,但这是民众与社会的刚需,确实需要药厂加大产能与生产进度,满足市场供求。民众囤药是因为对当下第一波医疗挤兑导致的安全感缺失,不能被视为“智商税”,而药厂加大药品的生产与供应,更不应视为“割韭菜”。
如果制药厂或者各地的发热诊疗站背负“资本割韭菜”这种舆论的压力下,暂缓生产,或者撤掉诊疗站,市场上的药品长期供应不足,恰恰给了大量销售厂商囤货居奇的动机。
这样一来,要么市场上的普通感冒退热药品被卖出天价,要么大量老百姓买不到药,一窝蜂涌入医院,导致医疗挤兑的现象将更加严重。
如何解决药品荒难题?苏州是一个样板
在当前疫情严峻的形势下,不应该以资本割韭菜的说法引发二元对立矛盾,而是要关注问题的解决。
苏州姑苏区把核酸检测站改造成了“发热诊疗站”,已经改造了1035个这样的“发热诊疗站”,把暂时闲置下来的核酸检测站充分利用,可以为周边群众提供简单诊疗,开药,购药服务,并且可以使用医保,这无疑是聚焦问题解决的一种有效的思路。
苏州的模式其实可以向全国推广:给每个居民限量供应药品,市民自费购买,现成的核酸检测站,每个站点配备一个医务人员对接问诊、一个负责售药,成本并不高,自负盈亏之余,也能缓解各地的医疗挤兑问题。
但是市场上没有药,这个是最关键的难题。民众买不到的药,这种情绪很容易指向药店与药厂,而资本割韭菜的说法其实也迎合了民众的这种情绪发泄,认为是一些制药公司在趁机炒作,抬高药价,继而让民众对制药厂商产生不信任。
因此,这种模式,其实还需要制造厂的配合与参与。
制药厂在当前一方面其实也有必要向公众明示,目前药厂的拿货价是多少,自己的产品出厂价是多少,让民众打消疑虑。
另一方面,为了避免抢购,需要优化药品销售渠道。有些人没有药,但部分人基于危机感,囤购了几年的药。一旦药店有药出售,那些擅长抢药的可能还是会去药店加大购买量,因此,有限的药品供应量中,许多药都可能无法真正流入到有需要的人手里。
因此,对于制药厂来说,当前需要优化自己的出货渠道——不仅仅向药店销售渠道供应,更需要与各地政府、各级医疗机构等建立一定的渠道销售机制。
各地政府其实可以借鉴苏州,这个作业完全可以抄,通过将核酸检测点改造成地方城市的发热诊疗站,从制药厂按照出厂价拿药,按照单人的配额向真正有需要、但手里没药的民众限量供应,让市民自费购买,这样才能让药流入到需要的消费者手里。
从现实情况来看,核心矛盾在于供需矛盾。一方面需要给药企一段缓冲时间,少则一个月,多则两三个月,市面上的药品就能满足需求,同时,要打破各种囤积居奇乱象,核心是需要药厂将当前正在生产或已经生产的药品送到真正有需要的人手里。
这需要适当改变原有的渠道销售机制,按照比例销售到各地药店之余,还要与地方政府、医疗机构与各地核酸检测点改造的发热诊疗站建立起有效的药品配额通道,让民众能够真正的能够从各地的官方诊疗站渠道也能买到药,而制药厂也能因此获得更好的口碑与市场影响力,展现诚意并打破“资本割韭菜”的嫌疑。
在当下缺医少药的特殊时期,苏州的经验无疑可以借鉴,但需要优化升级,并与药厂建立一种全新的渠道销售通路与合作模式,随着制药厂产能提升,或有望逐步解决药品荒与买药难的问题。
作者:王新喜 TMT资深评论人 本文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关键词: 核酸检测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