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热门!太平天国:陈玉成、李秀成留在南京,比追随石达开更有前途

来源:岩岩说史 2022-12-08 09:47:36

陈玉成、李秀成很清楚:留在太平天国,可以抱团取暖,发展空间大。追随石达开外出,名不正言不顺,清军围追堵截,只有死路一条。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一、天京事变后,清军四面反攻,将领拥兵自重

1856年5月,太平军将士沉浸在喜悦之中,对前途充满信心。武昌战场,韦志俊严密防守,指挥有方,击毙湘军创始人罗泽南,胡林翼躲在堡垒中,不敢轻易出战。

江西战场,翼王石达开如同“开挂”一般,夺取四十七座城池,几乎占领了整个江西。湘军在樟树镇惨败,阵亡数千人,曾国藩困守南昌,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多次想挥刀自刎。

天京战场,石达开、秦日纲联手,连续摧毁“江北大营”和“江南大营”。清朝直属武装力量八旗、绿营惨遭失败,逃到江浙,自顾不暇。

湖北战场、江西战场、天京战场,都是捷报频传,令人振奋。但是,天京事变改变了这一切,太平军将士自相残杀,2万余人殒命,太平天国元气大伤。

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秦日纲卷入“天京事变”中,各大战场没人主持,清军开始反扑。太平军精锐抽调,参与内战,清军进展十分顺利。

和春、张国梁喘过气,夺取句容、溧水、镇江,重新组建“江南大营”,围攻天京。清朝的“红单船”水师,驻扎在九洑洲一带,经常袭击太平军的运输船队。

江西战场,湘军反扑,吉安、瑞州、袁州、抚州、建昌、吉水,都处在清军包围之中,彼此很难相互支援。湖北战场,石达开率兵“勤王”,离开洪山,胡林翼乘势挖掘长壕,围困武昌。

局势急转直下,各个战场都没亮点,太平军士气低迷。更严重的是,“天父”杨秀清死后,太平天国没了信仰,也没人能控制全军,人心涣散。

杨秀清,凭借“天父传言”的资格,可以有效震慑各路将领,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做到的。要知道,“军师负责制”下,洪秀全并没实际权力,太平天国从建立开始,都是将领自己招兵、带兵。

将士服从杨秀清,因为他是“天父”,是信仰的纽带;没有杨秀清,太平天国很难自圆其说,无法解释“上天受命”说。如此,将领们可以“装傻”,服从杨秀清调遣,一起瓜分蛋糕。

“天京事变”,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燕王秦日刚纷纷出局。翼王石达开虽说回京辅政,但他始终不是“军师”,对各地将领的号召能力有限。如此,镇守一方的将领,各自为政,逐步走向“军阀”化。

韦志俊镇守武昌、林启荣镇守九江、陈玉成镇守宁国、李秀成镇守桐城、吴如孝在镇江、赖裕新在瑞州、黄文金在湖口,他们都各有打算。石达开主政时,这些将领就不是很服从调遣,他们不想失去自己的领地。

强敌环伺,内部逐渐“军阀”化,太平天国的处境很糟糕。此时,抱团取暖才是出路,只有拧成一股绳,才能应对清军的进攻。翼王石达开想单干,破坏大好局面,陈玉成、李秀成岂能同意呢?

二、石达开外出,名不正言不顺,前途渺茫

如果太平军将士都追随石达开外出,洪秀全也阻止不了。太平军将领已经开始“军阀”化,他们拥有自己的领地,占据一些城池,这是他们的资本。

选择留在太平天国辅佐洪秀全,还是率兵追随石达开,这是一种“投资”,一旦投错了,就血本无归。石达开想要创业,名不正言不顺,陈玉成、李秀成压根就不相信翼王能成功。

陈玉成、李秀成,都是广西藤县人,是隔壁村的老乡。李秀成在《自述书》中说自己跟陈玉成关系很好,是铁哥们。1860年之前,许多重大问题,陈玉成、李秀成基本都保持一致。

陈玉成崛起,主要靠韦志俊,在西征战场崭露头角,两次夺取武昌。李秀成能出人头地,是因为勤奋,以及秦日纲的栽培。天京事变之前,陈玉成、李秀成与石达开有交集,却不是翼王的直属将领,感情不深。

陈玉成、李秀成很有眼光,他们能支撑起摇摇欲坠的太平天国,自然跟常人不一样。石达开外出,许多将领纷纷追随,想去建功立业,但陈玉成、李秀成不相信石达开能成功。

离开太平天国,理由是什么呢?石达开在“五言告示”中诉苦,说自己被洪秀全猜忌,不想引起新一轮的内战,不得已而外出。但是,石达开的所作所为,貌似又自己打脸了。

1857年5月,石达开离开南京,一路发布“告示”,将自己跟洪秀全的矛盾公之于众,岂不是让清军看了笑话。洪秀全派使者来“道歉”,苦苦哀求,石达开也不给面子,将使者轰了出去。

连续派7批使臣,从无为追到安庆,又从安庆追到抚州、建昌,洪秀全就差没有给石达开下跪了。再则,朝臣、将领纷纷写“求情表”,希望翼王石达开回心转意,不要意气用事,为大局着想,石达开也是无视。

辅政期间,洪秀全掣肘石达开,洪仁发、洪仁达经常找翼王麻烦,石达开还有理由诉苦。此时,角色对换过来,石达开不给洪秀全、将领面子,非要自己外出单干,这就不对了。

非要单干也可以,石达开又出“昏招”,不但继续打着太平天国旗帜,还自己封为“通军主将”,接受洪秀全调遣。既然如此,为何洪秀全“哀求”时,你又无动于衷呢?石达开此举,许多将领都摸不着头脑,不知道翼王想干嘛。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令不行”,石达开既要单干,又想做“好人”,该断不该,犹犹豫豫,能成功才怪。可以说,追随石达开外出,前途渺茫,没啥盼头。

不脱离太平天国,追随石达开外出,将领想要封王、封侯,几乎不可能。血战拼杀,九死一生,到头来连个王、侯都得不到,陈玉成、李秀成怎会做这个赔本的生意呢?

李秀成在《自述书》中对石达开出走,用“大误”来形容。两层意思:石达开出走,带走众多兵马,对太平天国影响很大;石达开目光短浅,出走就是败笔,成功概率太低。

三、留在太平天国,有平台依托,发展空间大

洪秀全、石达开,究竟如何选择?当然是留在太平天国,抱团取暖,有现成的平台依托,发展空间比较大。留在太平天国,比追随石达开更有前途,这也是陈玉成、李秀成所考虑的。

石达开单干,平台在哪里?答案是没有,找不到一块落脚点。如前所说,太平天国“军阀”化趋势明显,天京事变后,各地将领拥兵自重。石达开要想得到一块根据地,只能从清朝那里获取。

投奔石达开的将领很多,但石达开不会选择“现有”的城池。原因很简单:进入现有的城池,不但是“鸠占鹊巢”,且行动不便。再则,这些城池都很小,又处在清军的战略包围之中,发展前途不大。

夺取清军城池,谈何容易,石达开很难做到。石达开单干以来,几乎没有夺取一座像样的城市,屡次受挫。其中原因,太平军缺乏重武器,攻坚作战能力弱,后勤补给短缺,是问题的关键。

没有平台依托,如同无头的苍蝇到处乱窜,俨然就是流寇,岂能成功呢?留在太平天国,情况就不一样了,虽说这些城池处在清军包围中,毕竟还有一块落脚之地,只要指挥得当,还是很有发展前景。

当时的情况是,太平军每一座城池都处在包围之中,但清军兵力比较分散,短时间内不可能破城而入。如此,太平天国可以重新调整战略部署,组建一支相对强的大机动力量,逐步打开局面,击败围城清军。

名义上,洪秀全还是太平天国的“天王”,有一套现成的官僚、军政体制,这都是可以利用的资源。再则,石达开出走后,“首义五王”时代成为过去,陈玉成和李秀成崛起,在太平天国中的“段位”更高,能主宰局势。

追随石达开,没有平台、没有前途,还是要听从翼王指挥。留在太平天国,利用现有的平台,可以独当一面,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如此看来,陈玉成、李秀成选择留在太平天国,也是经过深思熟虑。

事实证明,陈玉成、李秀成的选择没有错。石达开外出单干,屡战屡败,被清军追着打。1859年,宝庆之战惨败,石达开败退广西,童容海等70位将领,带着二十多万裹挟而来的杂牌军,宣布脱离翼王,北上归顺洪秀全。

石达开屡战屡败,找不到任何亮点,陈玉成、李秀成就不一样了。桐城之战、浦口之战、第二次解除京围之战、三河之战、东征江浙之战,都打得很漂亮;陈玉成、李秀成战功显赫,名气高涨,成为太平天国的顶梁柱。

1857年5月,石达开外出单干时,很多将领追随。其中,许多人的级别跟陈玉成、李秀成一样,都是“丞相”,甚至更高。例如,傅忠信、赖裕新、蔡次贤、张遂谋、曾锦谦,如今又有几个人记得他们?说起太平天国将领,除了“首义五王”,陈玉成、李秀成名气最大,耳熟能详。

汪海洋、谭体元、吉庆元、彭大顺、朱衣点、覃炳贤等人,追随石达开创业时没啥表现机会,也不为人所知。1860年7月,他们重新回到太平天国,大多隶属李秀成麾下,参与东征江浙,得以封王,立下赫赫战功,声名显赫。

事实证明,追随石达开单干,没有前途,留在太平天国,抱团取暖,依托现有的平台,才是明智的选择。陈玉成、李秀成是做大事的人,眼光长远,自然不会跟着石达开走。

不以成败论英雄,陈玉成、李秀成最终失败,但不影响他们在历史,尤其是在太平天国史上的地位。如今说起太平天国,除了“首义五王”,就是英王陈玉成、忠王李秀成为人所熟知。

石达开单干前,陈玉成、李秀成的名气并不是很大。尤其是李秀成,表现机会太少,比他们强的人很多。如今,当年比陈玉成、李秀成强的人,除了“首义五王”之外,还有谁被后人熟知呢?

参考书目:《太平天国史》

关键词: 天京事变 太平天国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