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古船“长江口二号”打捞,“奋力”轮南通造

来源:现代快报 2022-11-22 18:57:06

现代快报讯(通讯员 俞新美 记者 严君臣)11月21日,采用世界首创的“弧形梁非接触文物整体迁移技术”, 我国迄今水下考古发现的体量最大的木质沉船——“长江口二号”古船在长江口水域成功实施整体打捞。万吨“大力”号与我国自主研发的古船整体打捞专用工程船“奋力”轮携手,让这艘清代沉船得以“重见天日”。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奋力”轮由招商工业海门基地建造,于今年3月开工,7月完工,比原计划提前了一个半月。


【资料图】

△“奋力”轮

这次的沉船打捞,使用了上海市文物局会同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研究并形成的“弧形梁非接触文物整体迁移技术”,该技术在世界也属首创。打捞时,“长江口二号”水下考古遗址,包括古船船身、海水和淤泥,被紧紧包裹在22根钢铁弧形梁构成的“考古沉箱”中,整体重达8800余吨,以每小时约4米的速度逐渐浮出水面。21日零时40分,“长江口二号”古船的桅杆率先出水。

△11月20日拍摄的“长江口二号”古船整体打捞出水施工现场(无人机照片)

“奋力”轮是为确保“长江口二号”古船安全、完整地完成整体打捞迁移,上海市文化旅游局会同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招商局重工(江苏)有限公司创造性地设计出的一艘全新专用打捞工程船。

“奋力”轮主尺度长130米,宽34米,型深9米,设计吃水6米,最大特点是船两端设有同步提升装置,在船中部开口,自带一个长56米、宽20米的月池。这种设计可以直接将古船从海底提升至“奋力”轮中部的月池之中,并运输、卸载,仅用一条船就完成了原本需要3条船才能完成的提升、运输、进坞三项任务。

“简单地说,月池的功能就是将弧形梁沉箱完整地存储在里面,让它能在‘破浪而出’时得到周密保护。”“奋力”轮项目经理陈伶翔告诉现代快报记者,该船体专为“长江口二号”古船整体打捞迁移项目设计,为今后同类型整体迁移工程的研究提供新模式。

△“奋力”轮施工现场

△“奋力”轮下水出坞

2022年3月18日,“奋力”轮在海门基地顺利开工工建;4月12日,船坞铺龙骨开始合拢;5月26日,下水出坞;7月15日,“奋力”轮在招商工业海门基地3号码头编队解缆起拖,驶抵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横沙基地码头,顺利交付。

调整分段建造工艺、缩短分段制作周期;入坞搭载期间,首次采用“无码”装配方式,有效减少打磨工作量;采用空船称重代替倾斜试验的方案,从源头上节约了项目建造成本和时间……在建造过程中,项目组并不是简单地扮演着“施工方”的角色,也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加以技术改进,为项目进度的加速和成本的降低提供了有力保障。

△11月21日清晨拍摄的“奋力”轮“怀抱”古船的画面

将古船打捞出来驶抵船坞后,要怎样才能让古船从“奋力”轮的怀抱里出来?按照原本的设计方案,是要将“奋力”轮的尾部进行切割并部分拆除,来为古船打通一个出口。但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项目组对原本的设计进行了优化。

“我们把切除下来的部分做成了整体,等到轮船载着古船回到船坞之后,切除下来的这部分能完整地脱离船身,并利用轮船的提升装置将其升起,为古船‘让路’。”陈伶翔说,这样优化之后,拆除部分也不用“一次性”报废,可以在以后继续加以利用,也为以后的打捞项目降低了成本。

△11月20日拍摄的“长江口二号”古船整体打捞现场(无人机照片)

从开建到交付,整个过程历时不到四个月,“奋力”轮的建造跑出了加速度。“我们招商海门基地CMHI275项目组和上海打捞局建造组同心协力,共同克服了很多困难,且得到了中国船级社和上海、南通两地海事部门的全力支持,最终确保项目提前一个半月交付。”陈伶翔说。

据新华社报道,未来数天内,根据气象潮汐条件,“奋力”轮将“怀抱”“长江口二号”古船驶往位于上海杨浦滨江的上海船厂旧址1号船坞,让“长江口二号”古船在黄浦江畔“安家”。

(图片来源:招商工业海门基地、新华社 编辑 周冬梅)

关键词: 招商工业海门基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