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丨难忘故乡的桥

来源:睢宁县广播电视台 2022-10-30 17:37:23

讲述故事、传递智慧、品悟生活,

无线睢宁《夜读》又和大家见面了!


(资料图片)

捧一湾睢宁的深情,采一缕睢宁的月光,

《夜读》陪你入眠。

文字:王俊章 朗读:远方

故乡的断桥孤独地站在小河之上,渐渐被村民们遗忘了,我每次回到故乡总要跑去看望她。

01.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故乡农村大兴水利建设。乡亲们积极响应号召,手提肩扛小车推,在吃不饱、穿不暖的艰难生活中,硬是挖出了一条小河与水渠,从而告别了人种天收的窘迫,实现了庄稼的旱涝保收。

小河与水渠挖成了,新的问题随之而来。

02.

小河与水渠横穿而过,将故乡一分为二。到小河南面的田野里用小推车或平车运送肥料或收庄稼,需要在岸边将其卸下来,用布兜或手抱肩扛送到对岸。

尽管河水很浅,但村民们无可奈何,只能卷起裤管,蹚水运送肥料或庄稼。春天的麦子,秋天的玉米、稻子,也要一捆一捆扛过去。

父亲个头矮小,常常左肩一个麦捆,右胳膊下夹一个麦捆。过河时,河水淹没他的小腿肚,卷起的裤管掉下来湿透了,也不能弯腰卷起。母亲把我安放在岸边,穿着割麦子时早已湿透了的衣服,快速投入运送的队伍。乡亲们一个接一个排队过河,很是威武壮观。

运送麦子时稍微不慎,麦穗或麦粒就会撒到地上。那时,生活异常艰难,村民们视每一粒麦子如生命一般珍贵。听妈妈讲,二表奶每天都移动着三寸金莲在路上捡拾麦穗或麦粒。有一次,掉到河里的几个麦穗顺水漂走,姓刘的表叔折了一根树枝追赶着将其捞了回来。

03.

再后来,村民们找来木棒与破旧的门板,贴着水面搭建了一个简易的“木桥”。靠岸的木棒容易陷入泥里,造成左右不平衡;门板也容易滑落,有村民不小心就随之掉到水里。

夏天河水暴涨,“木桥”浸泡水中,村民们每次都要蹚水过“桥”。

七十年代初,在村民的强烈要求下,生产队长刘一早找到大队、公社,最终获准建桥。生产队组织劳力起早摸黑从公社井灌站用平车拉回水泥管、水泥板;到县城西南五十里外的官山乡拉回石子、水泥等物资。水泥管直径约五十公分,长约一点五米。从平车上卸下来时,需要两个人抬,但邻居二哥王义章每次自己搬一个。他歪着头、红着脸大步走向河边,赢得在场村民的交口称赞。

开始建桥了,全庄青壮年积极参与,每天都有很多村民跑到河边围观,就像村里谁家办喜事一样。

后来,队长又组织人在桥面两边加上护栏,写上“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等字样,又在两头各雕了一个凸出的五角星,用红漆抹成红色。水泥桥就像一个出水芙蓉的村姑,显得格外漂亮。

水泥桥建好了,村民们欢天喜地地在上面走来走去。队长特地跑到乡里供销社买了一挂鞭炮。鞭炮噼里啪啦声、村民欢歌笑语声,就像农村逢集一样热闹。

04.

水泥桥极大地方便了村民收种庄稼。村民们到田里干活,走到水泥桥上总要歇一歇,聊聊天。水泥桥仿佛成了村里劳动的驿站。夏天夜晚,我们会拉着一条芦苇席子在水泥桥上睡觉。看着满天繁星,听着知了吱吱的鸣叫,在凉风吹拂下走进梦乡。

后来,土地承包给村民,有人购买了拖拉机,水泥桥靠近岸边的一块水泥板被压断了。有人在下面放一些树枝,上面用泥土填平,继续使用。栏杆有的被撞断了,耷拉着,无人修理。

再后来,镇里在村东修了一条乡村公路,小河上架起了一座更宽大、更坚固的钢筋水泥桥。天长日久,原来水泥桥两端的小路被取消了。水泥桥孤独地站立着。因为夏天常有孩子爬上水泥桥玩耍,村民就把两端的水泥板掀掉,成了名副其实的“断桥”。

钢筋水泥桥老了,去年镇里又将其拆掉,修建一个钢结构的网红桥。网红桥宽阔、气派,十里八乡的人纷纷跑来欣赏,拍照留念。

05.

我每次回故乡,欣赏网红桥后,总要跑去看“断桥”。河水浅浅的,但很清澈,倒映着蓝天、白云以及两岸的荒草、树木。美景的映衬下,断桥就像一个苟延残喘的老人。

不知怎的,望着他,我就会想起队长刘一早,村民刘贵标,还有我的父亲、母亲、大娘、表奶。他们仍在守望着故乡,那清澈的小河水是他们曾经洒下的如雨汗水,是他们纯洁的心灵,是他们热切的期盼,是他们忙碌的身影……

桥的变迁,是时代变迁的标志,也是村民生活水平不断发展提升的标志。

断桥,代表着贫穷落后,代表着村民的勤劳、坚毅……

网红桥,代表着村民们生活的红红火火,代表着开拓、进取……

今天的夜读到这里就结束了

愿你今晚睡个好觉,晚安

主播|远方

编辑 | 青芒

审校丨李璇

责编丨仝勋 张思考

监制丨刘砾

总监制丨鲁晓波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