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新视野】扬城广陵路——周扶久盐商住宅

来源:拾味之家 2022-10-29 16:45:02

今年是扬州荣膺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40周年,40年来,扬州一直按照“护其貌、美其颜、扬其韵、铸其魂”的思路推进古城保护与复兴。


(相关资料图)

这座城市的古韵芳华,经由2500多年的沉淀,早就渗透在一座座古屋之中。这些古建筑如今还安好吗?我们一起探望一下。

扬州古城主干道的广陵路是商业繁华和文物密集的街道,街道两侧随处可寻找到历史的建筑和时代的烙印。如今,这条古街遗存着全国文保单位1个,省级文保单位2个,市级文保单位15个。

本篇将走进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周扶久盐商住宅”一探究竟。

广陵路偏西的路南边,一片并不高的围墙前摆放着三只高大的垃圾桶,围墙背后,依稀能看见两栋红砖小洋楼,这里就是广陵路347号的周扶九盐商住宅。

周扶九住宅,总建筑面积3700多平方米,原有各类房屋合计150余间。大体分西、中、东三路排列,现在,除中路前面的照厅、正厅被拆除改建外,总体格局基本完整。

▲周扶九盐商住宅东侧北部围墙

要完整看周宅,得从南北两个方向分别进入。南为青莲巷19号,可看西路、中路前半部分,进青莲巷20号可看东路前半部分。

北为广陵路347号,可看中路后半部分和东路后半部分。

东路后半部分一、二进为西式小洋楼建筑。主体由两幢两层红砖楼组成,原有大门为花饰铸铁件,两旁各有一座西式平房。

北楼的建筑面积为506.7平方米,南边的为242平方米。解放后,周扶九住宅的小洋楼建筑变为公管,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前是邮电局办理电话业务和电报业务以及办公的办公楼。直到邮电局办公楼搬迁到广陵路中段后,这里改为邮电局的职工宿舍。

当年扬州众多盐商中能砌小洋楼的唯有周扶九,而能砌出两幢小洋楼更显示出周扶九的财力与实力。

据史料记载,朝南的一幢二层楼砌在用麻石制作、式样类似于传统的“须弥座”的台基上面。台基中嵌入了若干铸铁通气孔。

面阔三大间,前后隔成六间相连,外加南北走廊各一道。房屋台基以上砌筑墙体用砖分为两种颜色,砌方形砖柱和拱券、花墙的用红砖,砌墙面的用青砖,皆为扁砌到顶。

窗门扇颜色为棕红色,窗头砖砌半圆形拱券。

门头砖砌尖顶罗马式拱券。

雕花铸铁阳台栏杆。

屋面为四坡面、四落水,屋面上还加气楼窗。

▲北洋楼正北面

▲北洋楼正南面

朝北一幢西式楼宅体量只有朝南楼宅面积的一半,但造型和风格一致。

▲南洋楼正北面

两座洋楼,一前一后,亦步亦趋,宛似鸳鸯……昭示着宅主人的高贵身价。

楼内是宽敞的四米高厅堂,木质地板仍然有其应有的光泽。

室内门户木门及玻璃高大而敞亮。

堆砌精细的青红砖墙壁上可见到油滑的嵌缝,当时的做工令人惊叹。

小洋楼墙面设计有很多细节,很耐看。

小洋楼底部墙面红砖要比青砖风化的厉害。

从木楼梯登向二楼,车木栏杆楼梯保存完好。

楼上人家大门紧锁,杂乱堆积,毫无生机可言。

上了楼,对面洋楼在雄伟中显露破败的景象又让人心情沉重。

到了中路后半部分,更是破败不堪。这里与小洋楼仅隔一条火巷,是一幢中式两层楼。

中西式楼之间二楼有连廊相连。

中式小楼院门为晚清古宅磨砖门楼。

门楼雀替为团寿龙头砖雕,十分精美。

进入庭院中,败落之象不堪入目。

沿破木楼梯登上二楼,半边屋顶已坍塌见天。

花格门下裙板木雕精美可见。

楼上另半边竟然还有人居住。

周扶九住宅的西路、中路前半部分、东路前半部分,因广陵路347号与青莲巷19号之间隔断了,必须从青莲巷19号和2号的宅门进出。

青莲巷靠近辕门桥,巷道的形状如英文字母“Y”,西北通犁头街,东北与广陵路相连,南接苏唱街。青莲巷通广陵路一侧,就是周扶九住宅。

19号是周宅的正大门,它高大的门楼呈凹字形,磨砖砌筑,缀以砖雕。

从严重风化了的磨砖上就能读出古宅所经历的历史岁月。

古宅已非当年面目,年久失修,显露衰惫容颜。大门及破损了的抱鼓石还能感受到当时的宅第豪气。

入内一方大院,两层楼房环抱,雕刻有锦花纹的栏杆被油毛毡所覆盖。

沿陡直木梯向上,一条狭窄昏暗的走廊。

楼上一住户已经在此居住了几十年,水缸、吊桶、煤炉、竹制碗橱等老物件还在使用。

楼上透过木窗,见东墙上方有砖雕,刻有气势恢宏的楷书“紫气东来”四字。可见当时财源滚滚的周家是如何的显赫与兴旺。

中路前半部分原有照厅和正厅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被拆除改建成两层的水泥砖混结构的大楼,无甚看头。

现剩其后四进楼宅,皆三间二厢楼宅布局。楼下腰门前后相通,楼上前后相串。

其实东路前部分是最有看头的,在“紫气东来”围墙的东侧。

从青莲巷19号东有一独扇小门为20号即可入内。

入内豁然开朗,这是一个多么漂亮的庭院呀,天井面积估摸着有两百平米,朝南一顺五间,楼上下十间。

朝北也一顺五间,楼上下十间。东西两侧置厢楼,围成四合院楼宅。

百余年前的楼宅,今天我们还是能处处感受它的气势与精致。这座中西合璧的建筑,记载了清末民初扬州著名盐商周扶九的最辉煌的时期。

扬州盐商中,周扶九始终是个话题人物,正史中有记,野史中有录,口碑中有传。这位精明强干、为人吝啬而慷慨的江西吉安籍商人他二十五张盐票起家,举家迁往扬州,并开办了盐号和钱庄,经过多年的打拼成为扬州最大的盐商。

在发财之后,居然跑遍扬州城所有卖盐豆的铺子,为的是找到一个铜板能够买到盐豆数量最多的店家;他行夜路,前面轿子有灯,他就借光吹熄自己灯笼的烛火。他迁居沪上,投身房地产,身价百倍,成为当年著名房产大佬。孙中山“二次革命”他却能慷慨捐助军饷30万银元。他是一个遵循传统礼仪的人,却是盐商中唯一砌起了两幢小洋楼之人。

一幢幢古宅,记录着一个个并不遥远的故事;一条不长的广陵路,走在其中一步步皆可寻觅古典往昔。

每个时代,一切都在变,不给任何人机会,消失了的老字号,是时代的必然。无论时光如何流逝,也有重新焕发生机之时。陪伴着一代代扬州人成长的广陵路,走过风风雨雨,仍是许多人心里温暖而特别的所在。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