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屏:突出“内培外引”点燃乡村振兴人才引擎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支撑。近年来,玉屏侗族自治县紧盯“三区一县一中心”奋斗目标,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找准人才“引、育、留”等短板弱项,以需求、服务、激励为导向,点燃乡村振兴“人才引擎”,为助推全县乡村振兴和精神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突出“内培外引”,让“人才引擎”转起来。乡村振兴,离不开一批批扎根农村,热爱农村的人才队伍。该县选派147名优秀驻村干部、44名西部志愿者、72名优秀大学生下沉基层一线,不断充实农村基层干部队伍,让村级后备力量强起来。建立农业专家服务机制,采取“1+1、1+N”等方式,将110名农业专家精准匹配到8个乡镇(街道)、62个行政村、18个坝区的产业链上,帮助农村人才解决技术难题,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挖掘扶持一批善经营的“农创客”、懂技术的“田秀才”、会手艺的“巧工匠”。同时,通过人博会、高校引才、双招双引等平台,多形式引进省内外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来玉干事创业。2021年以来,引进各类急需紧缺人才49名,安置农村订单生8名,招聘特岗教师40名、乡村幼儿园教师374名,不断充实人才队伍,加快实现人才大汇聚。
突出“架梯搭台”,让“人才引擎”快起来。按照“缺什么、培养什么”的原则,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加大乡土人才培养。搭建创业平台,鼓励支持乡土人才领办企业,成立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形成乡土人才、行业产业优劣互补态势,实现乡土人才效益最大化,分类建立乡土人才数据库,实行动态管理,重点做好乡土人才培养、使用等服务工作。邀请省市级专家、科技特派员开展专题培训,通过专家现场讲座、发放技术资料、实地答疑解惑等形式,不断更新乡土人才思想观念,提升专业技能。目前,共邀请省市专家22人次,开展技术培训51次,培训农民1504人次,发放技术资料3000余份,实地答疑950人次。依托党校、涉农大专院校、线上资源合作、东西部协作交流培训,建立县、乡、村三级联动培训机制,积极选派技能技术人才参加培训。同时,通过参加全市“民心党建+‘三社’融合促‘三变’+春晖社”农村综合改革人才培训,将农村综合改革人才“请出去”,把学到的典型和经验做法“带回来”,充分发挥村干部、致富能人“领头雁”作用。对村民开展种养业、建筑业、电商等技能培训,对村支“两委”成员和大学生村干部等开展优势产业、特色农业发展培训,让他们成为懂技术、善经营、能致富的乡土人才,引领乡村致富。2021年以来,培育农村实用人才2078人,不断实现乡村人才振兴。
突出服务保障,让“人才引擎”兴起来。人才来得了,留得下来,干得出彩,需营造良好环境,在政策上激励,在生活上关心,以优质服务拴心留人。该县建立“基本报酬+绩效奖金+任期补贴+养老保险+集体经济发展创收奖励”相结合的村(社区)干部报酬可持续增长机制,大幅度提高村干部报酬。加大资金向乡村一线流动,将村级组织办公经费增加至每村每年3.5万元,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村(居)委会主任、文书(副书记、副主任)和社区两名委员月报酬增加至3500元/月,“一肩挑”的增加至4550元/月,为村(社区)干部购买100万元保额的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允许入股村集体经济组织按照相关章程分红取得薪酬。对群众口碑好,能力强、表现突出的一线优秀创业人才、科技人才,推荐、选举进入村支“两委”班子任职,并纳入乡土人才库进行重点培养。建立在外优秀人才信息库,健全联络服务机制,以乡情为纽带、以服务为抓手,拓宽在外优秀人才服务家乡渠道。当好返乡人才的“后勤部门”,下大力气搭建创新平台、完善回引政策、优化干事创业环境,努力让各类乡贤返乡有用武之地、无后顾之忧,打好“乡情牌”。(田永芬)
相关新闻